摘要:我做生活儒学的宗旨,就是要通过这种很玄的生活、仁爱观念,来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具体来说,是要解决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以及儒家怎样走向现代性的问题。 ...
我最近还开始主持教育部基地的一个重大项目,打算写成一部《儒学现代化史》。
特别是互联网由天人合一到万有相通,是我中华思想文化发展的大道,万有相通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理想目标,我们要为实现万有相通,从各个方面、尽最大努力而奋斗不已。对象的抵抗正说明未达到万有相通。
谭嗣同明确论述了我与非我之分,实即主客二分。但道德境界对于实现人的精神自由而言,尚有其局限性:其一,黑格尔说:道德的观点是关系的观点、应然的观点或要求的观点。这样,在传统的原始的天人合一中,人很少认识自然,理解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不通。但他所讲的这两个世界都是人以外的外部世界,却没有把它们理解为以人的主体为一方,外部世界为另一方的主客二分关系。此种境界其异于禽兽者几希,我称之为欲求的境界,也就是上述个人精神发展的第一阶段——原始的天人合一。
科学就是要发挥人的主体性,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有此种理想追求和没有此种理想追求的人,其品质之高低大有区别。这样识物,即以万物为一物,物与物便能相通:故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齐物之物,究竟是指物事,还是指观念(所谓物论),虽然历来看法不一,但一个齐字,表明庄子关心的不是要维护物的客观性,而是要开导世人如何重新想象物之性。其焦点是知,包括相知与常知是否可能的问题。主张改良主义的胡适,其斗争思想当然没有暴力的含义。……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而问题的背后,是学科的更置、意识形态的变迁,是整个现代文化的转向。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注: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0页。
他最推崇的哲学是进化论(胡译演化论)与实用主义(胡称实验主义),前者对后者也甚有影响。60年代,半个世纪之后,在政治上与胡适划清界线的唯物主义者,也积极从《庄子》中寻找物的观念。但胡适还是不忘写上造物无主的观念对驳斥宗教家用因果律来证明上帝之说的作用。它是对当时‘百家争鸣的大反动,对历史进步的大反动,对人类认识的攻击。
在揭露庄子人生观中脱俗(游乎四海之外)与顺俗(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两种倾向的矛盾时,侯外庐还有更深刻的分析: 为什么有这个矛盾呢?因为他把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视同一律,然他主观理论上形式上的统一,与事实上的不统一,是不能相容的。(同上)只不过,与近世生物学者的理论相比,《庄子》的进化论只认得被动的适合,却不去理会那更重要的自动的适合,(同上书,第181页)在胡适看来,这是他的大缺点。对庄子的这种排拒,不是侯先生个人的特殊立场,而是出于一种同传统对立的现代的眼光。幸福是一种个体体验,对不幸的看法也许容易找到一致的意见,但什么才是幸福的生活,则可能有各式各样的见解。
于是,他摆脱了自相矛盾,他‘以一贯之,他的虚无主义‘胜利了。说‘一切话都是谎话的人,无论如何是摆脱不了自相矛盾,不论是承认还是不承认他这谎话,都得完全破产。
它是一切具体事物的根源,也是唯一的、最后的根源。他说万物本来同是一类,后来才渐渐的变成各种‘不同形的物类。
说所有的价值观念均无客观的标准(庄子),同说所有的价值观念均有客观的标准(现代批判者),这两个对立的前提同样不真,因此不可能有上述第一意义上的有效批判。体现在对庄子《齐物论》的解释中,可举两例: 其一,庄子说: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首先是胡适,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是现代学者系统重构我们思想传统的第一个范例。) 学术上的批判就是分析。这里,现代不是编年史意义的概念,不是说,1895年或1919年以后的庄学都是一种立场,而是指塑造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观念,用流行的说法即现代性规限了庄学的思想功能。侯氏则是想揭发它的弊病,所展示的是传统的共性。
却不知世界上学识的进步只是争这半寸的同异。)所谓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与自然界何者是本原,一是思维能否认识世界。
在很长的时间里,大家不愿意检讨范式本身是否有问题。第二,指出理论建立过程中存在着逻辑矛盾,故其结论不可信。
依唯物史观的原则,这三家的矛盾观的不同,也与其社会地位变化,对利益的态度不同相关。儒家关心矛盾双方的依存与联结,道家注意矛盾双方的转化,而法家则强调矛盾双方的对立。
当斗争哲学越出了应有的范围而带来弊端的时候,才有人对此进行反思。其背后的原因是:无论胡还是侯,两者都站在反传统的立场上,他们所依托的价值体系都是西方的,而且是倾向于西学中讲实用、讲经验、讲科学的那种传统,这是自由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五四以来共同分享的思想源泉。胡适认为‘自化二字,是《庄子》生物进化论的大旨。这样,选择什么篇章就会发现什么样的庄学。
冯的解释是揭示庄子此说已显示对悖论的自觉,并有超越悖论的意图:庄学以‘两行为是,亦有所是非,是亦与别人之有所是非者同类。(注:关锋:《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17页。
不过这种‘胜利,就如同鲁迅先生一篇攻击现代‘庄子精神的杂文里所说的那样:‘自己先躺在垃圾里,然后来拖敌人,就是‘我是畜生,但是我叫你爹爹,你既是畜生的爹爹,可见你也是畜生了……。革命意识形态的哲学是斗争哲学。
这种思想见地固是‘高超,其实可使社会国家世界的制度习惯思想永远没有进步,永远没有革新改良的希望。在这篇论文里,庄子论证了他的虚无主义的宇宙论和相对主义、否定认识的认识论。
胡适还断定:庄周的名学和人生哲学都与这种完全天然的进化论很有关系。庄子诡辩的道德论的秘密就在这里。其中,每一个概念都有多种表现方式,如物质可以表达为技术、经济,进步可以说成进化、发展(或辩证法),理性可以是真理、科学,斗争也可是改革、革命,等等。依唯物史观,所有的思想都是特定社会阶级利益的反映,而所有的思想家都声称他们代表全人类的利益。
这多少启示我们,对于刚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取得初步胜利的新兴政治力量来说,不进则退,不斗则退。对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的看法,关锋与冯友兰一样,也承认庄子意识到自己绝对否定是非是自语相违(悖论或自相矛盾),而试图寻求摆脱矛盾的途径。
但他也是在进行逻辑分析后才这样做的。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认为,庄周他似乎是一个感受亡国命运的没落小贵族。
(注:《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90页。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